一、学院概况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办学历史可上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的自然科学院,1958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是延安大学最早设立的三个系科之一,也是延安大学最早获批的两个硕士点之一。1963年数学系开始招收数学教育本科,1992年增设计算机应用专科,1995年增设信息化专科,1997年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1998年获批基础数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999年改建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2000年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2002年扩建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09年获批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点,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开始招生,2013年计算中心并入成立新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4年增设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16年增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8年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1年获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先后荣获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师德建设标兵团队、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学管理先进集体、“三下乡”标兵团队及各类竞赛组织先进单位等省级奖励20余项。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20(外聘)+9(企业教师)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专任实验人员9人,行政人员11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39人、讲师21人,助教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在读博士14人。学院先后有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省“三五人才工程”专家、1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入选陕西省杰青、3人荣获省级教学名师、3人荣获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荣获陕西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1人、1人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和陕西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3人获荣陕西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3人荣获西北赛区微课设计竞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2人荣获省级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1人荣获全国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获荣陕西赛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 人荣获陕西赛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者、5人荣获全国数学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2人荣获延安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延安市青年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数学分析系列课程”“数学建模”2个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分析”“软件工程”“数学建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python程序设计”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学院现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学科教学(数学)专业领域,拥有市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创新团队2个。其中数学一级学科为省级高水平建设学科和学校博士点培育学科,下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4个专业;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下设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6个培养方向。近五年,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获批其它科研项目150多项,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50多项,累计支助经费2000多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90余篇、CSCD(CSSCI)12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教材20余部。
学院下设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数据科学与物联网工程系等3个系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53人、研究生157人。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和“明德尚礼,严谨创新”的院训,先后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各级各类人才近万名,对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现设有9个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室、16个专业实验室,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教学实验设备3000多台件,总资产3000多万元。学院从2007年起开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企合作育人关系,校校、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3个,合作培养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于2014年启动“明德教育工程”和“英才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得到有力提升。近五年,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左右,本科生考研报考率、升学率稳步提升,61人被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14人获得俄罗斯政府全额奖学金,36人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和全额奖学金;本科毕业生初次签约薪资最高达到年薪40余万元;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超过1500余项,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学院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已形成了整体教学科研实力较强、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教学科研梯队较为完整的二级学院。学院始终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一直走在学校前列。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目标定位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依照“高素质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这一培养定位,在借鉴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总结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初步构建起切实可行的“四阶段”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方向培养、顶岗实习”,以“宽口径、促认知、提兴趣,重基础、定规划、提能力,精方向、重项目、促卓越,拓视野、强工程、促就业”的路线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就业质量得到保障。制定和完善了《计算机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组织管理等环节进行规范,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等为依据,系统梳理课程系,全面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严格毕业条件要求,突出专业优势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成立专门课程体制定与培养方案编写小组,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联合校友、企业、用人单位、专业带头人、学生,共同制定了新版课程体系,目前正在组织各课程组完成课程大纲的编写。
(二)学科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 6 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教学(数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特岗教师等多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数学学科为省级高水平建设学科,校级博士培育学科。信息学科下设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点。
(三) 各专业在校生规模
各专业学生人数一览表 |
专业 年级 | 2019级 | 2020级 | 2021级 | 2022级 | 合计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120 | 119 | 111 | 132 | 482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7 | 51 | 52 | 58 | 20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4 | 59 | 86 | 61 | 270 |
软件工程 | 59 | 61 | 57 | 60 | 237 |
物联网工程 | 49 | 50 | 52 | 60 | 211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62 | 59 | 57 | 60 | 238 |
合计 | 401 | 399 | 415 | 431 | 1646 |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年龄结构:50-60 岁占比 14%,40-49 岁比 48%,30-39 岁占比19%,30 岁以下占比 19%。
职称结构:教授占比 17%,副教授占比48%,讲师占比 27%。
学历结构:博士及在读博士占比44%,硕士占比53%,本科占比7%。
专业背景:理学背景占比 44%,工学背景占比 54%,有利专业建设和发展。
学校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实施青年导师制,鼓励教师出外培训、进修、访学和交流。2020年我院许淳老师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杨延涛老师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牛永洁老师考取了西北大学博士,2021年张向清老师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白涛老师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博士,2022年田琴琴老师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博士。通过以上措施,极大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高职称教师授课的情况:学院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且每学期都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近年来,除进修、读博、交流专业教师的之外,均能够达到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
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情况:近五年,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先后获批1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1项教育厅、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1门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高校课程建设项目、2个省级教学团队、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省创新实验区建设、2项省级新工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2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3项省级一般教改项目、1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任教师科研状况:近五年,学院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获批1个校级研究机构团队、1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延安市科研平台;获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10多项,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 50 多项,累计支助经费 1600 多万元,发表科研论文 600多篇,其中被 SCI、EI 检索 70 余篇、CSCD(CSSCI)60 余篇,出版专著 10 多部,教材 20 余部,申请专利40余项。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90多篇。
专任教师业务素质情况:近年来,我院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组织奖4次、教授风采讲课比赛优秀组织奖3次;学院青年教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全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特等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全省辅导员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从2006年起,在延安大学所举办的7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教师均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7个特等奖,在六届教授风采讲课比赛中我院教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5个特等奖;其中,任芳玲老师获得延安大学2020年课堂创新大赛“教授风采”特等奖,蔡川丽、田原两位老师分别获得2020年课堂创新大赛“青年教师”一等奖、二等奖,任芳玲老师入围陕西省中年组赛道理工组决赛。2022年,李丽老师获延安大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兼职教师情况:除本系教师为本专业授课之外,计科系、数学系,以及物电学院的专业教师也相应承担本专业一些核心课程。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邀请了西安鸥鹏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达内优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中易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粤嵌科技、西安蓝鸥向阳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为本专业讲授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计指导,见习、实习指导,建设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等。
(二)教学条件
实验室建设经费使用情况如下:
2016 年初,使用学校专项资金预算 80 万元进行了物联网工程实验室的一期建设,实际使用 78 万元,主要包括:物联网开发应用实验箱 30 套、物联网综合应用开发平台 2 套、云物联网信息平台系统1 套、智慧实验室 1 套、智慧教学系统 1 套。2016 年 11 月份,使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 200 万元,其中包 2 的 50 万元用于物联工程实验室的二期建设,主要包括沙盘和实训台的建设,具体为:智能家居沙盘硬件、基于 Android 的智能家居实训系统、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系统硬件、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系统管理软件、智能交通沙盘硬件系统、基于物联网 WiFi 及 6LoWPAN 智能交通实训系统各 1 套,其中包 1 中的 30 台主机用于物联网实验室,主机价格为 24 万元。经过第一和第二建设,物联网工程基础实验室初见雏形,总造价 152 万元,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
2017 年 12,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协同专业共建协议书,由粤嵌出资 30 万元,校方解决场地,共建了延安大学-粤嵌重创空间 1 个。占地面积约 96 平方米。
2018 年,基于新校区搬迁工作,学院统筹规划,建设学院的数据中心,以中心化管理,虚拟化的方式支撑各实验室的运行。基于此,学校投入 1024 万元用于学院整体实验室新建工作,实际仪器设备花费 890 万元,实验台花费 80 万元,学院数据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实验环境,满足了教学科研需求。
2019 年 7 月,物联网工程实验室搬迁至新校区信息大厦 B707 室,占地面积 192 平方米,升级改造物联网实验室总计在学校搬迁费中花费4万元。
2019 年 12 月,深圳创客区块链技术有限公司捐赠价值 350 万元的“区块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及科研平台”。实验室占地面积约 96 平方米。
2022年,学院建成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投资达130多万元。
综上所述,学院新校区信息大厦计算机类实验室共计 22 个,占地面积 3008 平方米,物联网专业除了使用公共机房外,还有专门的实验室 3 个,即物联工程实验室、粤嵌众创空间、区块链实验室,总面积 384 平方米,总造价 534 万元,本专业在校生208 人,生均实验室面积 1.85 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 2.56万元,此项生均统计不含其他公用的实验室面积和仪器设备造价。
见习、实习:
为做好我院2018级专业实习工作,结合实际,特制定相应工作方案。由西安达内、欧鹏、蓝鸥等5家公司工程师为我院18级学生进行进校实习指导,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习。成立专业实习巡查组,每周进行专业实习检查,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度等情况。实习考核方式分为两个阶段:中期检查、汇报及终期检查、汇报,两阶段检查均采取OBE考核及成绩评定标准。学校按生均 280 元标准核算专业见习费用,按生均 960元核算专业实习费用。实习、见习费用主要用于指导费、公杂费、基地考察检查等。
学院与西安达内、欧鹏、蓝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在物联网人才培养方面,2017 年学院与西安粤嵌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2018年延安大学-西安粤嵌创新创业基地被陕西教育厅立项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基地。信息18、计科18、物联18、软件18、大数据18共计352人由西安鸥鹏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达内优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粤嵌科技、西安蓝鸥向阳科技、西安略慧教育、成都源码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专业实习指导,信息20、计科20、物联20、软件20、大数据20共计291人由上述公司进行专业见习指导。
实验费:
学校每年约给学院核算 8 万元左右的实验费用于实验室的基本维护,能够满足简单维修需求。
学校职能部门的经费:
教务处统筹管理招生宣传费、学科竞赛费,计算类竞赛每年约花费 35 万元左右经费。
图书资源:
我校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我校图书馆总面积 36800 平方米。现有印刷型文献 120 多万册,年订中外文报刊资料 2800 余种。拥有电子图书和博硕士论文累计 160 多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 2.1 万多种,光盘资料 2.3 万多张,各类专题数据库 38 个。图书馆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馆藏图书资料全部实行开架借阅,师生可带书包、电脑等个人学习用品随便进入所有阅览室。校本部图书馆与医学院分馆通过校园网连接,实现了两校区借、阅、还、查的网络化和一体化服务。主要阅览室全天连续开放,周开馆时间达到 108.5 小时。图书馆数据服务器全年每天 24 小时开放,师生坐在办公室、家里或宿舍就能通过校园网浏览、下载图书馆所有电子文献。
网络情况:
移动网、电信网及校园网覆盖全校各个区域,学生主要通过校园网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学校建有 VPN 服务接口,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外网通过 VPN 服务接口访问校园网,利用学校的各种网络资源。学校还建立了各类教学专题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免费为师生提供各类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视频、教学素材、习题及交流平台。
当前我校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今后一个时期内涵建设发展将是我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与中兴通讯、中国电信的务实合作,联合开展 5G 教学及校园信息化创新应用,深化与技术信息化服务,打造校企联建产学研生态圈,加速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支撑,产出更有价值的成果,在省内高校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四、教学质量保障
为了保证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本专业在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主要措置有:
学校制度规范,具有全局指导意义。学校将构建并全面实施“八查四评,两专一究”质量监控日常工作机制,系统落实“四环两翼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学校从组织保障、制度建设、管理运行、评价反馈等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将基于戴明循环理念的 PDCI 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之中,构建了由学校领导、教学督导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四环两翼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层面为了加强师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师年度及聘期考核、职务评聘晋升、晋级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加强日常教育督导,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各类师德师风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在省教育厅、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组织的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示范团队遴选活动中,我院获“陕西省2020年师德建设示范团队”称号。加强学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形成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严格杜绝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以自身诚信形象示范带动学生。学院层面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行为,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制定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关于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暂行规定》《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院教师晋升职称评审推荐暂行办法》、重申《延安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重申《延安大学关于调课、停课、调换任课教师的规定》等制度规范,并经学院 2018 年 12 月 5 日党政联席扩大会议通过。学院又于2020年制定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修订)》,并经学院2020年9月18日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
年度考核:对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核,考核指标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教学津贴、职称评聘挂钩。
加强教学档案的整理和保管:以电子版和书面形式保存。
教学档案检查:每个学年度集中对的教学档案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各教学单位上次教学档案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整改,上个学年度的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等教学档案。
教学督导组检查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经常性的深入课堂听课,不定期地到学院反馈课堂教学情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层面制定了《延安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学院层面制定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试行)》。
学生评价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网上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不记名的评价,评价结果反馈至学院,并作为教学年度考核重要依据之一。
学生教学信息员评价制度:学校在各个学院组织了一支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及条件(如教室、实验室等)、教师队伍等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听课、实验实习、作业、考试等状况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学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师相互评价制度。学校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在教学年度考核时要进行互相评价,并作为教学年度考核重要依据之一。学院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听课 2 次,且必须和授课教师交流沟通。
领导评价制度。学校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听课,在教学年度考核时要对全院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评价,并作为教学年度考核重要依据之一。院系领导听课次数不得少于 4 次,院系督导听课次数不得少于 10 次。
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制定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暑期进企业实践调研实施办法;开展青年教师下实验室实践活动。系通过试讲、集体备课、观摩听课等活动,确保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授课质量
全程检查: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检查制度。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必须经学院、教研室讨论审核,局部需要调整时,需经学院讨论,报学校教务部门批准并备案。
调停课制度:每学期需要调课、停课、代课的教师必须履行手续,严格控制教师因出差次数多而影响教学工作。
加强考试管理:每学期学院、系主任到考场监督检查。
定期召开例会、座谈会: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的反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干部例会、辅导员例会。辅导员定期召开的学生干部例会,及时地汇总学生干部收集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的反映。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定期召开辅导员例会,听取辅导员汇总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的反映,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整改和向主管部门汇报。
延安大学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对跟踪方式、跟踪周期、工作责任人、结果反馈等各方面进行规定。该项工作由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处牵头,教学副院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共同负责完成。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通过座谈、访谈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调研学生对于学业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利用现代通讯工具、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这种调查主要是问卷形式进行,征求他们在企业需求人才的特点、专业发展新要求、课程教学新需求、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对专业/学院的意见与建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改善课程设置与内容,进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的跟踪反馈的主要意见及建议有:
讲授的专业知识略显传统陈旧,应及时补充本学科前沿的主流技术;建议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建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增加实习实训时间;建议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进入实验室实践的机会;建议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培训;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和深度;建议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物联网行业。
针对以上意见及建议,我院在 2021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做了较大的调整。
五、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在人数上仍然不足。最近几年新进的硕士或者博士,直接系统学习过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没有,教师需要重新学习,适应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或者企业内部挂职学习的情况较少,师资力量偏理学,对工科认识不到位。
针对师资力量人数不足的问题,临时解决方案是外聘其他高校的教授、或者企业高管、或者企业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为兼职授课教师,以便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工程实践经验带入专业,促进专业的稳步发展。更深层次的是要加强人才引入力度,切实挖掘组建一批具有专业建设和发展前景的专业人才队伍。
针对师资工科背景出身较少,或者直接系统学习过物联网工程师资较少的问题,临时的解决方案是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青年教师跟随辅导,以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派遣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切实提升工科能力素养。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是在引进人才时,注重物联网方面的硕士或者博士的引进。
相比较而言,教师科研成果突出,教研成果较弱,深层原因还是重科研、轻教学。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都有所思考,譬如职称评审改革将分类管理,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不同的类型制定不同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教学型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授课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从 2019 版方案到 2021 版方案,最大的变化是新版方案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及国家标注,考虑了一流专业的建设需求。在新版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校友、企业工程师、用人单位、在校生、毕业生均有所反馈,但是覆盖面不够,尤其是本专业还没有毕业生,没有真实的反馈,所以,该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还需要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尤其是结合陕北区域的能源开发、农能产品问题、数字化城市建设需求,利用地区优势资源,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物联网行业。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待加强,近几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大创项目等方面有成绩,获奖达到 100 多项,但这只是表象,内涵建设和发展不足,真正原创的成果较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不足,缺乏勇气、缺乏深入思考。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加强省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挥校级创新创业示范学院的优势,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培养推向深水区,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在多数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